对于OJ类产品形式的一些思考
前段时间看到小伙伴公司的一款CTF微比赛的产品上线了,每周发布1~3题高质量的题目,以比赛形式让选手参加,然后根据积分会换算出排名,然后会有一些成就或者以后可能会有一些奖品。针对这个形式,看了之后其实我当时还是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的,觉得这个创意挺不错,应该能火。
然而这几天我的一个小伙伴也和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,是不是像这种微比赛的模式,更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,作为产品形式更容易火,他表示也想要在学校里建一个类似的活动平台。当时已经是Jarvis OJ上线快6个月了。
关于这两种形式孰优孰劣,这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,更多的是以产品角度的思考。实际上,看起来似乎微比赛形式,似乎更能聚集人气,参与者积极度更高,然而从更深层去分析,似乎对于选手的受益程度却并不是如此,当然,我所指的受益程度并非水平提升多少异或是收获多少奖励以及荣誉,而是单纯的从一个人的精力以及用户体验上来考虑的。
不妨这样去分析,对于OJ的使用,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驱动的使用,怎么说呢,其实打个比方就是,我想要去提高一下解题能力,所以我选择在轻松的环境,更舒适的时间或者地点,去OJ上找一些我想要加强的方向去做,我不用担心我不会做,我更愿意看到的是自己不会做的题目,我花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去弄懂一块我还没有掌握的知识,在此之后我解决了这个我不会做的题目,我对于这块知识领域的能力因此而提升了。这就是OJ类网站的通常使用场景,用户可以有选择的去做一些题目,通过这些题目,可以结合自身的弱项,查漏补缺。
从这里看OJ更像一本参考书,当你想提高成绩的时候,随时欢迎你来查阅,而当你不需要参考书的时候,我也不会来烦你,也不给你压力。这样的思想其实有些像微信的设计思想,那就是用户有需求的时候才会来找你,而当用户满足了需求之后,希望用户尽快离开,让用户更专注于当前要做的事,而不要过多的在微信上花时间,对于微信每天占用用户时间不断增加的现状,作为张小龙自己是持担忧态度的。
那么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微比赛这种形式,这种形式与OJ的使用场景相反,更像他人驱动的一种行为,我参加比赛更多的出发点是证明或者检验自己现在的实力,看看和其他人是否存在差距,也就可以理解为是考试,通过考试我可以收获名次、奖励、奖学金,查出自己的弱项,也可以从试题中学习到一些技巧,但不要忘记,考试永远是不能代替自主学习的,同时也是一种打乱学习节奏的事件,试想一下,如果高考复习完全不给学生自己看书的时间,而是每天考试讲解试卷的话,造成的结果也是相当可怕的。这也意味着,过于频繁的比赛,对于个人来说是会造成疲劳的,就算有再多的奖励或者荣誉,对于某单个用户来说,也会引起疲劳,因为这并不是在用户的舒适圈内的,而是一种challenge,而挑战challenge会消耗用户的精力,当用户精力消耗完的时候,用户就再也不会回来了,甚至成为一种精神负担、心里阴影。
再从另一个方面来看,对于微比赛的命题人来说,也会造成不小的压力,属于一种双方“耗损修为”的方式。即使商业公司有大力资金支持,但对于命题人来说,也只会增加压力,而渐渐产生创新乏力的后果。
最后总结一下,从自然规律来说,我们的确需要适量的比赛帮助选手认清自己的水平和状态(比如考试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现在的水平),进而产生提升自我的需求(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,这时候需要找本参考书加强学习了),这时OJ类网站的意义才能显现,两者在合适的程度内,是有互相促进,相辅相成的作用的。
但是过于频繁的微比赛其实是一种消耗用户的行为,是一种对比赛的滥用,终会有一天,所有用户都累了,兴趣消耗殆尽了,那时候,用户就会永远离开你。从产品角度上来说,这并不是一个长远的或者是好的产品,而更像是一种商业活动,希望达到某种商业宣传的目的,然而太频繁的商业活动,是对大家都有害的。因此,笔者认为其实OJ的形式能带给用户的舒适感或者是收获其实是更多的,它的长时间运营更多的意义在于用户有需求的时候,都能随时在线。而对于微比赛的形式,太频繁的比赛实际上消耗大于收获,是一种不长久的组织形式。不过,有一种情况例外,那就是军队训练这种强制性的活动,这是为了达到组织目的而进行的活动,与产品无关。
以上只是结合我个人从产品角度的引发的一些思考和分析,不一定正确,欢迎各位朋友来喷,发表自己的看法,如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,也是极好的。本文的意见不针对任何产品或任何公司,仅仅是笔者个人的一些思考,若有错误,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浮生若梦
我觉得吧。。两种形式都有各自的好处,但是像pwnhub那样的容易消耗精力,从命题人的角度来看,其次从参赛人员的来看的确能调动挺大的积极性的,而OJ呢,更像平时来做做题,显得轻松愉快,如果pwnhub那种形式周期长一点我觉得会好一点。。。 汪神我瞎说的,别打我
Json
我觉得吧有总比没得好,现在大学生最缺少这样的平台和机会来参与CTF竞赛